她治病救人,也教书育人。
早上8点,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已经有些热闹了,在呼吸科的病房里,孩子们见到赵德育主任带领着的一群“白大褂”,似乎并不害怕,也鲜有孩童哭闹的声音。
赵德育,太阳集团8722com教授,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。
2021年是赵德育主任从医工作的第36年。36年来,她始终以友善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对待每一个患儿,从病魔手中夺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,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捍卫健康的医学生。
“赵主任的课可抢手了。”
“这个问题你们猜猜看应该怎么解决?”
在赵主任的课上,一个问题抛出去,同学们毫不胆怯,争相回答,“回答对了会表扬,回答错了也没关系,她也不会批评我们,旁边的同学还会主动帮忙解答。”
赵主任说,“如果这个问题大家都回答错了,我就会反思是不是教学上出现了问题,然后及时改正。”
教书育人几十年,她的学生有本科生、研究生、博士生,有青年教师,也有临床医生。多年来,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方案,“上课之前,我会跟大家复习下之前学习的内容,然后根据他们掌握的程度,及时调整备课方案。”
“赵主任授课内容丰富,总是能够把基本理论、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结合起来,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,经过赵主任由浅入深地讲解也变得容易理解了。”学生们表示,她总是会从一个病例或者同学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,既帮助他们巩固了理论知识,培养了临床思维,强化了综合素质,还提高了学习兴趣。
“赵主任的课可‘抢手’了。”学生们说。
“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,非常重要,课堂上,一定不是老师一个人在那讲。”赵德育表示,要与同学们多互动,提高他们课堂参与感。
“同学们不要紧张,有我呢。”
讲课、查房、门诊、赵主任常常会被学生们簇拥着,教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,也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。“要学会提升医患沟通能力,做一位有爱心、信心、初心的医生。”这是她经常跟同学们说的话。
“你这怎么看病的?”
“把你们主任叫过来,我们孩子不要你这个年轻医生看。”
在儿科门诊,“小医生”们经常会面对家长的质疑,赵主任常常教导他们:“要充分理解家长的情绪,本着为患者解决问题的心情去沟通。”
“学习与患者沟通也是一个过程,不要自己扛着。”赵主任会告诉同学们,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,可以请教老师,“在这个过程中,老师们也要言传身教,并且勇于担当责任。”
学生们说:“觉得有赵主任在身边,我们会更加敢讲话,敢沟通,敢参与,因为有她在我们会很安心。”在赵主任的带领下,她的很多学生都变成了“沟通专家”。
“大家不要紧张,有什么事情有我承担,你们怕什么?”
在谈到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患儿时,赵主任提到了一次最令她印象深刻地救治肺炎患儿的经历。该患儿是一名出生仅七个月的婴儿,赵主任首先要面对的,是困扰孩子的重症肺炎。“肺炎引起了闭塞性细支气管炎,非常严重,所以孩子到我们病房里之后,大家都非常紧张。”
为了缓和大家的情绪,赵主任立即开展了一次会诊,并向大家传达了坚定的信念:“小朋友的病重归重,但既然家长没有放弃,我们医生就更不能放弃!”
由于孩子出生后就在医院接受治疗,家长一直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,针对这种情况赵主任便主动前往沟通,营造出良好的医患关系。在赵主任的带领下,通过医生们的细心照料和家长的努力配合,这个曾经被认为“救不活”的孩子,如今已经过了6岁生日。
赵主任告诉同学们,作为一名医生,不要怕承担责任,只要认真负责,按规章制度办事,就都不怕。
但是有些同学会提出质疑:“规章制度有太多的条条框框,会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。”赵主任告诉他们,其实制度是患者、医生的护身符,作为一名医生,按照规章制度办事,有责任感,就没有什么好怕的。
在两年前世界哮喘日到来之前,当赵主任在台上讲课时,再一次见到这位孩子,孩子活泼的身影给予了赵主任莫大的欣慰,也给赵主任带来了巨大的幸福感。赵主任说:“看到曾经救治的患儿如今健康向自己奔跑而来,便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
在成功救治了这个孩子后,赵主任意识到:“小朋友的潜力是无限大的,不要放弃任何一个生命。”
三件“法宝”
“我是听了赵主任的课,才想报儿科学的。”
有些同学在听完赵主任《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儿科医生》的课程以后,在毕业读研的时候选择了儿科专业。
“正是赵主任的三件‘法宝’让我觉得,做一名儿科医生,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。”
在医生与患者的互动中,问诊是很重要的一环。但在儿科,小孩子的沟通能力有限,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表达病情。因此,儿科又有“哑科”之称。面对这样的难题,赵主任认为,做到三点,便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。
做好儿科医生的第一件“法宝”,是爱心。
“只有把小朋友当做自己家的孩子去呵护,才能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治疗。”“在医院,我们常常需要做很多检查。而对于小朋友,我们是能不做的检查就不做,以免让他们辛苦。但必须要检查的时候,就要毫不犹豫地做,免得耽误病情。”
儿童用药方式也与成人不同,赵主任形象地将其称为“斤斤计较”:“孩子的身体很娇贵,所以我们要把每个要素都算进去,确定孩子要用多少克的药物。”这个过程,如果没有足够的爱心,是很难做到的。
做好儿科医生的第二件“法宝”,是信心。
“孩子不会用语言告诉你哪里不舒服,但一定会真实地表现出他们不舒服的地方。”多年的经验,让赵主任对孩子病情的判断特别敏锐。
当遇上两眼无神、处于嗜睡状态的孩子时,赵主任会首先考虑是不是脑膜炎作祟;当患儿哭闹不安、肚子鼓胀,一碰就吐时,赵主任就会向阑尾炎、肠套叠等方向进行思考。“所以我们有时说,儿科医生是个‘相面医生’。你得有信心看出他哪边不舒服,然后给出相应的方案。”
一个好的儿科医生,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。“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,到临床上是看不懂病人的病情的。什么叫胸有成竹?心里有竹子,才能把竹子画出来。做儿科也是如此,如果不了解儿科的基本常识、基本疾病、基本规范、基本操作,是不可能做一个好的儿科医生的。”
做好儿科医生的第三件“法宝”,是初心。
回顾自己从事儿科的这三十年,赵主任感慨万千。在她看来,这三十年来,有些东西变了,有些东西没变;变了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,不变的是关爱患儿的初心。
“比如我们治疗孩子的呼吸系统,主要有几个抓手。”赵主任介绍:“第一个是支气管镜。在全国范围内,我们也是较早开展支气管镜治疗的医院之一,也是江苏省仅有的一家可以做介入治疗的儿童医院。”介入技术的成熟,让过去很多棘手的病症不再困扰患儿,可开展的年龄范围也越来越广。
在过敏治疗方面,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也屡有新的突破。“我们是江苏省首家被评为国际标准化脱敏治疗中心的儿童医院,也是江苏省首家对严重过敏的儿童开展靶向治疗的儿童医院。”赵主任说,为提升过敏治疗质量,医院专门开设了一个MDT门诊,也就是多学科合作的门诊。“我们和耳鼻咽喉科、消化科的主任合作,共同提出方案。这个门诊问世后,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欢迎。”
“儿科是个朝阳行业。”
这是赵主任始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:“小朋友们都还在生长发育。只要好好去治疗,他们日后都是可以恢复到最好的状态的。”
通讯员 郭原君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
编辑: 谢诗涵
{{ article.sysDisTopic }} {{ article.title }}
{{article.sysDisTopic}} {{article.title}}